|
1940年6月12日,长江中游重镇宜昌沦入敌手。这座扼守三峡门户的战略要地,自古便是连接川鄂的咽喉要道,素有上控巴蜀,下引荆襄之称。日军占领此地后,立即对中国军队造成三大威胁:首先切断了长江南北交通线;其次将宜昌变为轰炸重庆的前哨基地;更致命的是,日军借此将中国第五、第九战区拦腰截断。 此前,中国军队依托两大战区相互策应的优势,屡次挫败日军攻势。但随着宜昌失守,负责该地防务的陈诚将军顿时成为众矢之的。舆论哗然,甚至有人疾呼不杀陈诚不足以谢国人。 当时战局已极度恶化:江北李宗仁部被围困鄂西山区,江南薛岳部又鞭长莫及。以沦陷的宜昌为中心,方圆数百里形成巨大防御真空。蒋介石最担忧的是,若日军趁势西进突破三峡天险,陪都重庆将岌岌可危。 展开剩余69%危急关头,蒋介石做出两项关键决策:一是新设第六战区专司宜昌防务,二是启用刚经历败绩的陈诚出任司令。这个决定充满风险——既要面对桂系将领的抵触,又面临将领短缺的困境。但陈诚主动请缨,誓言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。 1941年9月,第二次长沙会战爆发。新任日军指挥官阿南惟几为建功立业,利用破译的密电码重创中国军队。薛岳被迫下令关闭电台,各部队陷入各自为战的困境。此时,陈诚提出围魏救赵之策:趁日军主力南调,直捣其宜昌老巢。 战机转瞬即逝。当时驻守宜昌的日军第十三师团已被抽调三分之一兵力,周边防务空虚。9月23日,陈诚集结22个师发动突袭。他采取阻断、攻坚、阻援三管齐下的策略:周碞部切断日军增援路线,郑洞国部雪耻土门垭之败,冯治安部更再现了张自忠将军的勇猛作风。 10月初,中国军队已形成合围之势,甚至有小股部队突入宜昌城区。但日军垂死挣扎,不仅频繁使用毒气弹,更以每日百余架次战机疯狂反扑。就在胜负将分之际,蒋介石急电传来:长沙日军已回援,限三日攻克宜昌。 陈诚立即投入全部预备队,10月4日完成合围。日军第十三师团长内山英太郎已做好焚毁军旗、切腹谢罪的准备。10月10日,中国军队攻入城区,日军残部被分割包围。就在内山英太郎点燃军旗的生死时刻,日军援军冒着暴雨赶到,战场形势瞬间逆转。 这场持续18天的激战,虽未实现收复宜昌的目标,但创造了抗战史上罕见的主动出击战例。中国军队以伤亡4万余人的代价,毙伤日军2万余人,粉碎了日军西进的战略企图。正如陈诚战后所言:此战证明,只要指挥得当,我军完全有能力与敌正面抗衡。 发布于:天津市 |
